目前在台灣頗受重視,企業管理者主要經營目的為:如何將成本與績效管理統結合為一體,以達到企業利潤的提升與績效的提高。
ABC制度定義:是指以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所進行之作業為成本彙集的中心點,將成本歸屬 到各項作業,再經由作業,根據成本動因將成本歸屬到各該產品或勞務,而 據以計算成本的一套成本會計制度。
(一)採行ABC制度之目的: 企業製造環境改變、生產技術日益進步、顧客需求與消費型態也有變化,舊有成本制度已不能適用於此環境。
(1)為避免成本扭曲。
(2)為獲取正確成本資訊。
(3)為策略性運用以制定產品訂價決策。
(4)協助管理決策之訂定。
(5)協助作業之改善。
(6)為經由管理耗用資源作業以降低成本
(二)ABC制度之構成要素:
(1)資源類別(Resource categories)
(2)第一階段資源動因(First-stage resource drivers)
(3)作業(活動)與作業成本庫(Activity and activity cost pools)
(4)第二階段作業(成本)動因(Second-stage activity drivers)
(5)成本對象(Cost objects)
(6)直接成本投入(Direct cost inputs)
(三)ABC制度適用之對象
(1)早期只用於製造業,目前已延用於服務業、國防工業等。
(2)產品多樣化的企業。
(3)間接成本比重較高的企業。
(4)經營環境競爭較為激列的企業。
(5)對成本控制之企圖較強烈的企業。
(三)ABC制度之實施步驟
(1)規劃制度
(2)分析與定義資源類別
(3)定義各項作業(活動)
(4)決定第一階段資源動因與建立作業成本庫
(5)決定第二階段作業(成本)動因與分攤成本至成本對象
▼ABC管理上所能提供的效益▼
ABC 制度與傳統成本制度之比較
ABC 制度應用多重成本庫(Multiple Overhead Cost Pools)來分攤成本,即採二 階段或多階段的成本分攤方式計算成本。
傳統成本制度僅用單位水準(Uint Level)分攤成本,即採用一階段或至多二階 段的成本分攤方式。
ABC 制度應用的成本庫(Overhead Cost Pools)及分攤基礎(Allocation Bases,亦即成本動因"Cost Driver")較多。
傳統成本制度僅將成本分為直接材料、直接人工與製造費用三類單位水準的 成本,分攤基礎也只限於因果關係未必明確的直接人工小時或機器小時 等。ABC 制度的成本庫中成本同質性較高,且作業成本庫與成本對象之間的因果 關係較明確(因為根據成本動因來分攤作業成本庫的成本至成本對象。 傳統成本制度成本同質性較低,分攤基礎不當使得成本被扭曲。
ABC 制度較傳統成本制度更能幫助管理者瞭解「有附加價值作業」與「無附加價值作業」,以決定資源之適當分配與運用。
對ABC制度之兩面評價
(一)ABC 制度之優點
(1)可較正確計算成本,提供較有價值的成本資訊。
(2)同時考慮作業水準與成本動因,故較易獲得正確的成本分攤資訊。
(3)可辨認無附加價值的活動,消除不必要之作業活動。
(4)可作為決定衡量各作業之效率與效能的最佳指標。
(5)可在產品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,辨認出提高績效的關鍵作業。
(6)其成本資訊可長期降低成本:
。降低作業所需之時間與資源;
。消除不必要之作業活動與無用之資源;
。選擇成本最低之作業;
。儘可能使作業共享。
(二)ABC制度之缺陷或限制
(1)成本(代價)太高:不論有形或無形的,易使管理者退縮。
(2)不易明確定義所有成本動因。
(3)資料蒐集與成本分攤較為繁複。
(4)須進行大量資料分析,如無強而有力的電腦化系統支援及配合,則不易實施 成功。
(5)不適用於單純的製造業。
(6)ABC制度不能取代管理者之判斷與行動。
(7)ABC制度未能區分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,為便於瞭解ABC制度甚至將所有成本 視為變動成本,故其成本資訊只能適用於長期策略性決策(因為只有在長期之 下所有成本才可視為變動成本),對於短期營運決策無法提供協助。
(8)ABC制度可能使攸關性再度喪失,不適合作為策略性攸關成本管理系統之工 具。
(9)ABC制度強烈要求管理者迅速改變對成本的思考方式,管理者未必能適應。
(10)有學者稱,多數研究ABC制的學者過份誇大ABC制的功能。
(11)需要更多國際性研究以瞭解ABC制是否能一貫適用
(12)ABC制產生資訊過多,必需予以簡化管理者所需資訊,方能為管理者所接受。
(13)理論與實務尚待配合。
資料來源:
http://mail.scu.edu.tw/~armin/Teaching/CostAcc/Activity-Based%20Costing%20Note.pdf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